2025年4月2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实践周进入第四日,逸夫楼演播厅迎来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碰撞。贵阳市第八中学何婷、胡艳艳、朱江培三位教师联袂开展“示范授课+学术引领+多维研讨”活动,为2023、2024级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打造沉浸式教学实践平台。
2025年4月2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实践周进入第四日,逸夫楼演播厅迎来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碰撞。贵阳市第八中学何婷、胡艳艳、朱江培三位教师联袂开展“示范授课+学术引领+多维研讨”活动,为2023、2024级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打造沉浸式教学实践平台。
任务驱动启思维 双师课堂展匠心
上午8时30分,何婷老师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范本,开启《开科普之门,寻品读之方》示范课。通过对比学生习作与教材原文,解析科普文章“准确、严谨、客观、理性”的语言特征。课堂聚焦“上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50年代”的表述差异,揭示时间表述的精确性要求;剖析“消灭疟疾的努力失败”至“遭受重创”的语词修改逻辑,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用语的严谨性。学生在任务单的驱动下,通过“全都”“应该”等词语的辨析,完成从语感认知到科学思维的提升。
10时10分,胡艳艳老师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开小说教学实践。以“设局显匠心,突围见真章”为切入点,通过“密谋窃听”“草场坍塌”等情节的合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偶然性表象下的必然逻辑”。任务单研讨中,学生解析“店小二偷听”的前置伏笔与“风雪压塌草厅”的环境隐喻,在改写情节对比中体悟叙事艺术。
双向赋能促成长 说课议课显真章
示范课后,两位教师分别进行说课。何婷老师阐释“科学阅读方法”的设计初衷,强调知识性文本教学应建立语言与思维的关联;胡艳艳老师聚焦“文学鉴赏力培育”,解密情节分析的教学逻辑。学生研讨环节,有同学表示“科普文本的用词分析让我触摸到科学精神的温度”,另有同学认为“情节合理性分析是解锁文学创作规律的密钥”。
10时45分,朱江培老师以《从核心素养到课堂实践》专题讲座为主题深化教学思考。立足新课标评价体系,通过“目标转化——任务设计——评价嵌入”框架,解析示范课的素养落点,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学情诊断的重要性。
多维反思再进阶 观课议课淬匠心
下午14时,下午的观课议课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积极分享对上午示范课和学术讲座的收获。大家讨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加主动和深入。同学们还分享了自己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纷纷表示要向科学家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位同学提到,何婷老师在示范课中强调的科学用语的严谨性,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另一位同学则表示,通过胡艳艳老师的课,他明白了小说情节的合理性背后蕴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学习心得。
本次专业实践周示范课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示范展示——学术剖析——实践反思”的研训机制,助力师范生实现教学能力的阶梯式成长。活动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持续推动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学院将持续举办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能力的机会,助力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图文/潘菜香、忻晓松 一审/尹洁 二审/李明勇 三审/陈亦桥

交流互动环节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