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递
新闻快递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快递>>正文

筑基教师专业素养,传诵诗词声韵之美——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周系列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5-04-27 16:59 来源:  浏览:[] 次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目标,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25年4月21日正式启动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周。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目标,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25年4月21日正式启动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周。首日活动以学术引领+文化传承+实践转化为特色,通过双轨并行的专题研训,为2023、2024级200余名师范生开启专业成长的进阶之旅。

上午9时,原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俊教授作题为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讲座。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系统阐释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建构路径。其中特别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吴俊老师指出“语文教育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文化知识课和文学鉴赏课,而失去“语文味”。

针对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师专业素养一环节的体现,吴俊强调教师应该具备分析汉字文化的能力,汉字文化探究属于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的任务,在让学生能从最基本的文字构造出发,激发学生形象想象能力,慢慢成长,把形象与抽象两种想象结合,适当选取一些字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而后又从“教师应具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教师应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等方面层层深入,再次强调“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下午的"中国古典诗词朗诵艺术"专题讲座由原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教授主讲。通过"理论讲授+沉浸实践"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探寻诗词朗诵的声韵之美。从《行香子·树绕村庄》的节奏把控到《望江南·超然台上作》的情感拿捏,王教授通过方位声场模拟、景物层次解析等创新方法,引导学子体悟诗词朗诵的审美维度。现场设置多轮师生合作朗诵环节,《关雎》的典雅韵律与《破阵子》的豪放气魄交相辉映,最终在王教授《木兰诗》的铿锵朗诵中圆满收官。

本次教学实践周首日活动实现理论建构与实践操演的双向贯通,既夯实师范生专业根基,又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学院共计200余名师生参与两场讲座,现场互动频繁,学习成效显著,为后续实践周活动奠定良好开端。

图文/钱朝颖、忻晓松  一审/尹洁  二审/李明勇  三审/陈亦桥

活动现场

上一条:逆向设计启新思,情境教学展风采——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周系列活动(二) 下一条: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文化星空•印山讲坛”2025年第2讲

地址: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文韬苑明理楼3楼 电话:0851-85816684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技术支持:志胜科技

ICP备案号:黔ICP备11003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