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2022级文学与传媒学院广电广编专业实践周活动拉开序幕。首场讲座邀请了贵州日报社两名记者——唐波、何登成进行现场分享与交流,讲述他们如何从一名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成长为职业记者的故事,他们曾是我校2018届的学生。参加讲座的主要是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与2022级广播电视学编导专业的全体同学。
唐波说:“一名新闻记者应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前期准备。”当前,伴随着新媒体一同出生与成长的“00后”新青年,大多数都是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软件获取新闻,而这些软件并非官方的新闻媒体,大家一定要注意甄别信息的真伪。他认为,新闻记者的知识储备应当来自更具权威性的、更专业的渠道,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这样才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也才能找到更有价值的新闻,唐波还提到,大学生从权威媒体获取理论知识,无论你是否实践过,即使你的行动落后了,思想也不会落后。这样,让大家在面对实际采访与写作的问题时,才能有更好的应变能力。
唐波授课现场
“无论受访者是谁,记者与采访对象都是平等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达到情感的共鸣。”唐波根据自己在新闻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在采访中如何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使采访对象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进入”采访对象,学会耐心倾听。这些都是一名新闻记者必备的专业素养。
唐波还用自己采写、并获得贵州新闻奖的新闻作品——《三分钟的婚礼》《刘秀祥:扎根山乡坚定信仰永做一束光》与同学们进行现场探讨,他讲述了两篇新闻采写的过程,告诉同学们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十分重要,还要学会提炼采访对象的话语,使新闻点更加突出。
“写好消息是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这是何登成进行经验分享时说的第一句话。他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解完成一篇新闻稿从采写到构思,到最终刊出的全过程,并向大家展示了他曾制作过的好标题,以及标题的制作思路。
何登成授课现场
“学习新闻的写作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怎样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素质的新闻记者,在每一次的采访中抓住事件的问题所在,实事求是地去报道新闻事实。”何登成认为,学习新闻传播专业、从事记者行业,需要时常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应该想要去知道这个地方、发现这个地方不为人知的故事并传播出去。
讲座的最后,讲授新闻写作课的老师涂雨秋进行总结。她说:“新闻采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应该学有量的知识,做一个有心人,写有质的文章。不要忘记时时处处皆可学习、时时处处都要有发现新闻的慧眼。”
唐波,贵州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为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于2019派驻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属贵州日报黔西南记者站)。2019年7月至今,先后在《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教育》、贵州日报客户端天眼新闻app、当代先锋网等报、刊、网端刊发稿件3000余篇。其中刊发于《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的文章150余篇;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转载500余篇。2020年新闻作品《三分钟婚礼》获2021年贵州新闻奖三等奖,2022年获贵州日报报刊社优秀先进个人。
何登成,贵州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为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2018年毕业后,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大众生活频道自制剧栏目见习工作,参与拍摄制作贵州首档歌曲类电视直播真人秀《金牌唱将》。2019年—2020年派驻黔南州罗甸县(属贵州日报黔南记者站)。2020年至今,任职贵州日报报刊社科教新闻部记者。工作以来,参与采写新闻稿件上千篇,其中贵州日报头版刊发三十余篇,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平台重要版面刊发稿件200余篇。先后获得2020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三等奖、第三十七届贵州新闻三等奖等,黔南州70周年主题报道先进个人。采写稿件《“定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官网发布,多篇作品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转载。
文/吴佳玲 图/黄威 一审/涂雨秋 二审/李明勇 三审/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