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 |
3.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概论》、《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
4.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比较过硬的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
| 《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微格教学》、《普通话》、《三字一画》、《现代教育技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 |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基础英语等。
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本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安排2周的时间(含入学教育)进行军事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利用寒暑假自行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6周社会实践,并上交调研报告可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三)毕业实习:本专业实习分为国外、国内两种情况。国外实习原则上安排在大三或大四,经过选拔,将学生派送到国外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习工作。国内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时间为十六周,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分散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专业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主要内容是向母语非汉语的学生传授汉语言、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工作。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总结及相关过程材料。
本专业在第6学期安排微格教学实践和教育见习;在第7学期安排16周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
本专业在第四学年启动论文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采取调研、讲座、演讲、才艺竞赛、参与国外夏令营活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本专业共开设193.5学分课程(包含社会实践5学分),学生毕业须修满158.5学分,其中必修136.5学分,选修课不得低于22学分(包括通识课10学分)。学生每学期修读课程的学分应根据教学安排合理分布,但原则上不超过30学分。
十、四年教育时间课程时数分期安排表及各类课程学时数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7%(实践性教育学分占学生毕业学分不少于27.7%)
|
| | |
课程简介: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现代汉民族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着重讲述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有关基本训练,以提高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为继续学习有关语言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乃至解决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黄伯荣 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课程简介: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基础工具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先秦两汉的典范文学作品,使学生具有分析、研究古代汉语的初步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能对经典文章作深层分析,并能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认识古代汉语的语言事实;能够认识汉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和规律。
参考教材:《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 中华书局 1995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它要求在阐述理论问题的同时,注意联系外语教学的实际。
课程目标: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的基本要概念,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参考教材:《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 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阐述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译例和实践,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汉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
课程目标:《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本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 翻译。因此,本课程以学生翻译能力(包括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切入点,教学过程中,积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重视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以期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理论素养,获得翻译经验,发展翻译能力,形成翻译自信,为其将来进入职业化工作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教材: 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 张培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全面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以便将来指导教学和工作实践。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课型和教学阶段。提高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和教学实践,具备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和语言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参考教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版) 陈昌来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课程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各阶段的历史背景、文学活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情况;介绍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对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分析、评价,客观地描述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在各阶段,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要求学生重视各个时期有代表的作家作品的阅读,尤其是读原典、读名著;同时,力图理清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式的发展、流变线索。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时期的文学现象,对名篇名著能正确地赏析和评价。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册) 王澧华 商务印书馆2007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介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受到积极的思想和情感熏陶
课程目标: 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掌握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是分析鉴赏作家作品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文学评论的水平。通过学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有初步的把握。。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版 (上、下) 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中国当代文学史 王庆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和当前的国情,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于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引发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同时,这门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参考教材: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 程裕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翻译能力。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句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础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教材:《综合教程》何兆熊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