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贵阳市作协主席,省青年作家肖江虹做客文学院,与文学院教师就《百鸟朝凤》小说及电影进行交流座谈。座谈会由文学院党委书记韦丹主持,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教师参加座谈。
电影《百鸟朝凤》是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改编自我省青年作家肖江虹的同名中篇小说。作为原著作者及文学编剧,肖江虹在交流会上,就小说及电影剧本的创作、电影的拍摄过程与到会老师进行交流。肖作家谈到,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经过了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留给肖作家最深的印象,就是与吴导无休止的争论,大到影片的故事构架,小道剧中人物的每一句台词。肖作家说,吴天明导演拍电影非常认真,特别倔强,也特别严谨。从电影取景、演员的要求及影片细节的处理,都近乎于一种苛求。在肖作家看来,《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的焦三爷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吴天明导演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异曲同工。吴天明导演去世后,如同电影中的唢呐一样,一个电影时代结束了,但其代表着的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将在下一代的电影人身上传承。同样,对于电影中唢呐这样的传统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的介质该消失的一定会消失,但这其中蕴含的精神,必会永存。
文学院与会教师围绕电影《百鸟朝凤》的编剧、电影剧本对小说的改变、主要形象的塑造、小说与电影叙事等与肖作家进行了交流,同时,就观看电影《百鸟朝凤》的感受,进行了分享与探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资深教师张莹在谈电影的观后感时,认为电影内容厚重,虽然题材并不宏大,但在反应生活的深刻性方面,建树很高。电影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两代艺人的悲剧形象,这个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堂吉诃德”似的英雄,予人许多难以言说的东西。电影中焦三爷对唢呐技艺的坚守与捍卫,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理想信念与时代的冲突。时代发展中,传统如何进行变革与创新,实现奋起与突围,留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
肖江虹作家是文学院“南风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一直与文学院师生保持了良好的互动。《百鸟朝凤》是其200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获得《小说选刊》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排行榜大奖。电影《百鸟朝凤》由享誉国际的吴天明执导,2014年制作完成并获得金鸡奖。虽然没有炫目的特效、强大的明星阵容,但自公映以来,依然收获了一致的“叫好”声。文学院一直本着关注当下、关注本土的精神,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构建。《百鸟朝凤》电影全国院线上映后,文学院组织了学院师生观看影片,阅读小说,并就小说与电影观后展开学术研讨。
交流会后,肖江虹作家将转战文韬苑二楼学术报告厅,就电影及原著的创作之路,与文学院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00余名学子展开另一轮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