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节目制作汇报如期在逸夫楼演播厅展映。本次汇报是实践周的核心环节,各小组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档完整的电视新闻栏目。从前期选题策划、中期采访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所有环节均由各班团队协作分工完成,作品中也充分尝试融合当前最新的AI、动画与数字人等技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活动特邀贵州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采访部新闻联播记者严富以及乌当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卢俊璇莅临现场。现场展示的作品题材多样,视角独特,2023级三个班的新闻节目制作聚焦社会热点,紧跟实事,报道主题具有独特性,体现出了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思考。
 
认真观看各个班的视频后,乌当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卢俊璇都为各班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和专业雏形点赞。“我必须说,后生可畏。”卢俊璇表示,“你们的选题充满了青年人的‘灵气’和敏锐,充满了许多新颖的点子,充分体现了媒体人应有的文化自觉。”
 

 
同时,她也以一线新闻人的严谨,针对同学们提出了一点小建议。她以作品里面的具体事项举例,“比如你们采访商户,只问到了‘生意变好了’,但好了多少?客流结构有什么变化?遇到了什么新问题?这些更深层的信息,需要更具体的提问和更耐心的倾听才能挖掘出来。好的报道,既要‘上天线’有高度,更要‘接地气’有细节。”
 
同时,严老师也针对每个班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他从自己的专业理论进行了深度剖析。他重点点评了各小组的栏目结构和叙事逻辑。他表示,“广电二班的制作看起来是很用心了的,但是有一个需要改正的是,前面的节目有提到的红飘带,到后面游客量又出来了。这会使作品看上去有点乱,同学们可以再深入一点去挖掘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个电视策划是很完整的。”
 

 
他进一步指出,部分作品在论证时倾向于使用单一的采访素材,缺乏数据、文献或第三方信源的支撑,这削弱了报道的说服力。“技术在进步,但新闻的基本原则历久弥新。希望大家永远用‘内容为王’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作品,用扎实的功底讲好每一个故事。”
 
汇报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此次的汇报受益匪浅,在今后的策划中会从小入手,更会注重今天业界导师所说的一些小细节。这次实践周不仅仅是一次课程作业的演练,更是一次对新闻行业的深度体验和职业启蒙。“卢记者说的‘追问’和严老师强调的‘信源’,像两面镜子,照出了学生们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让学生们认为手中的笔和镜头尽管还显稚嫩,但经过这次实践的磨砺与前辈的指引,必将多一份力量与责任。
 

 
(广播电视编导班作品截选)
 

 
(广播电视学一班作品截选)
 

 
(广播电视学二班作品截选)
 
图/石大玉(拍摄)、作品截图
 
文/李维嘉
 
一审:曾润 二审:杨波 三审:陈亦桥